北京心理咨询:案例基本资料:李某 男 16岁 高中在读
主诉:我最近老是心烦,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不知是不是青少年心理问题,学习成绩还好。最近我经常会无缘无故的想些以前发生的不快乐的事。心理烦躁,很担心与朋友间相处!我很在乎同学、朋友对我的看法,常常因为他们的一句话,让我想很多不高兴的事情。比如参加集体比赛活动,再一次投篮中我没有投中,一位很要好的同学骂了我;给朋友买水喝,因为买不到他所喜欢的饮料,他为此责备我。后来没事时就会自己想起这些事,心烦。心理医生,我这是什么心理啊?常常因为这事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或做其他的事。
北京心理咨询心理医生进一步了解:李某,父母两年前离婚,其母亲在身边,很少与父亲见面、交流!对父亲很陌生。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从不主动与父亲见面!母亲是国家单位工作,工作压力很大,很少沟通,但对学习管的很严!
洛哈斯心理咨询中心的在线心理医生分析:
烦,是一个很简单又很常见的字眼,我们在遇到各种事件时,经常会用到这个字,但在其中,却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可能是自卑、不安、焦虑、空虚等多种情绪体验造成的。而在本案中,李某在倾诉过程中,多次用到了“烦”这个字,似乎说起来很容易,但却包含了很多内容。
在线心理医生通过心理咨询了解家庭背景来看,李某的父母离异,这会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小的打击,这时候的青少年,正是体验被爱与学会如何去爱的阶段,多数情况下,由于他们还未真正踏入社会,因此会去模仿家长一些行为。但李某的父母却为他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另外,李某自述很少与父亲见面,而与母亲的沟通也很少,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青少年本身的“闭锁性”所引起,一方面也是缺乏爱的表现。
缺乏足够的爱,会引发青少年的不安心理,“归属与爱”是人们心理上的正常需求,一旦长时间的得不到满足,便会使青少年产生自卑、退缩、抑郁以及反向的烦躁、易怒等情绪状态。有时这些情绪是青少年自身感受不到或是很难分清的,但却会泛化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并产生影响。
北京心理咨询从事件上来看,打篮球是男生们常做的运动,没有射中而被骂也斯通见惯,但这件事却造成了李某长时间的耿耿于怀。通过叙述,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李某虽然很生气,但却没有任何行动或是语言上的表示,而是在外者看来,选择默默的独自接受,心中有气,却没有发泄。好像是放下了,但却没有真的放下。
当我们将李某经常回忆的事件与他的家庭背景相联系时,我们似乎找到了这名青少年“烦”的原因。在李某的内心深处,长期存在着某种不安因素,这种不安是由于他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家庭和足够的关心与爱所引起的。因此,在面临一些危机事件时,李某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途径来解决,从而造成了“好像心有不甘,却没有什么可以帮助自己”的自我暗示,其实是来源于内心的无助。此后,随着内心无助感的增强,这一代表性的事件就会回荡在李某的脑海,产生“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