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疑病症案例分析(实习生 齐志斌)

时间:2011-03-04 00:00:00浏览量:0

案例

一、一般资料:
 主诉及个人陈述
 主诉:求助者,某某男,37岁,食欲不振,身体消瘦,肝疼,经检查无明确诊断学原因,心情烦躁不安、发愁、想哭、家人不理解,持续时间半年以上。
 个人陈述:我在事业单位工作,收入还行。但是半年来我心情很差,妻子总和我吵架,同事也远离我,工作也不顺心。我经常想念以前的同学,晚上睡不着,想些乱七八糟的事,吃饭不香,朋友都说我瘦了。我身体不好,经常肝疼,其实一年前单位例行体检就发现肝肿大二指了,肝功能检查阴性,但现在肝疼越来越严重,去了好几家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原因。半年前,一个同寝室的老同学因肝癌去世了。我想我有一天也会和他一样的。现在,身体特别不舒服,肝疼得厉害,什么活都不能干,心情烦躁不安,总发愁、想哭,家里人不理解。几家医院检查不出结果,让我看心理医生。我感觉生活没有什么意思了,生不如死。你们帮帮我吧!
三、观察和他人反应
 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情绪焦躁不安,但有很好的自我意识,主动求助,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四、
1.心理状态的评估:根据求助者对其症状的自知程度、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以及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可以初步诊断为:由学业就业而引发的发展性障碍为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求助者的问题为变形冲突所导致的疑病性神经症。根据神经症的病程长短、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状况。三方面的诊断特征,病程半年以上评2分,精神痛无法摆脱评3分,社会功能受损状况评2分,共7分总分不小于6。可以诊断为神经症。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一、主客观世界的一致性;二、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性;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协调的,有主动求助行为,故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器质性病变相鉴别:求助者虽有肝疼等症状,并一年前单位例行体检就发现肝肿大二指了,但肝功能检查呈阴性,但现在肝疼越来越严重,去了好几家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具体原因。也就是说并非由自身器质性病变所引起或其严重程度并非全由身体器质病变所致,所以可以排除。
 3)与人格障碍相鉴别: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和持久的适应不良,对病人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病人无此方面的特征故可以排除由人格障碍所引起的病变。
  根据求助者的特点和问题,由于是在半年前发生,内容已充分泛化,反应强烈的心理冲突及特定部位疼痛等问题,无确切发生的原因,无明显的道德性判断,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并且求助者思维虽合乎逻辑,无明显或异常的行为问题,有自知力,但其病程、精神痛苦及社会功能均受到严重损害故确诊为神经症性心理障碍。
3、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方法:从生物学角度看病人确实有肝方面的疾病,但其并无明确的具体原因导致其产生肝癌之担忧,因为检查为阴性。但从心理学角度其感知到的症状的严重程度已经达到肝癌病变所引起的程度。故可以说其病大部分是由疑病性的心理因素导致。并且半年前的一个同寝室的老同学因肝癌去世了,这更加导致了其对自己罹患肝癌之担忧,所以出现了神经症症状。
以精神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一、精神治疗: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在耐心倾听患者陈述与仔细检查之后,以事实说明所疑疾病缺乏根据,切忌潦草检查与简单解释。如配合其它治疗,疗效可能更好。对暗示性较高的患者,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催眠暗示可能获良效。
  二、药物治疗:抗焦虑与抗抑郁药可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抗精神病仅对少数患者有效,哌迷清(2~8mg/d)对单一症状的疑病症可能有良效。
   三、 制想法,此法是用震惊术打断疑病症自控方式。例如用一个定时闹钟,让它每3分钟响一次,钟响时大声说“停!”予以驱除。多次做到后,便依次改用正常声音、微弱声音直至仅在内心说“停!”来驱除强迫观念等强迫症状。病人追求的是诊断而非治疗,我们假设这个病人正如他所担心的那样是肝癌接下来就是好好的应对未来不多的日子。如此一来,但不再受强迫性观念的症状所困扰是否可以有所减缓其症状?
 
五、咨询目标
学会如何用有效的克制自己的想法,转移对诊断结果怀疑的注意。使病人恢复正常的思维认知,任何事都是有他的解决之道的,真正的绝境只存在于想像之中。我们患疑病只是证明了我们的想像力完好。是的,拥有完好的想像力,为什么不想一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呢?让疑病症像它来时那样走。


北京洛哈斯心理诊所有限公司 | 京ICP备1804131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100711号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空港街道安泰大街九号院20号楼1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