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面临困难、灾难或者挫折时会不知所措,最近很流行一个词叫“心理干预”,那么该怎样爱孩子,让孩子变得坚强、自信呢?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苦难来临,经历就是财富
【成功案例】
陈颖峰9岁那年,父母离婚了,他非常痛苦。这天是妈妈的生日,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个大蛋糕,兴冲冲地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这个蛋糕是爸爸送给您的!”妈妈信以为真。他又跑到工厂找到爸爸说:“爸爸,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妈妈请您回去,她告诉您不要喝太多的酒,酒喝多了会伤胃的。”爸爸也信以为真。
每天放学后,陈颖峰都去远处的上新街看望奶奶,用省下来的钱,为奶奶买热水袋,星期天,帮奶奶提菜,买点心。奶奶逢人就讲,我有一个好孙子!她把颖峰的爸爸找来说:“我的儿子还不如你的儿子,你的儿子这样孝敬我,可你呢?快回去向媳妇道歉!”奶奶还主动来看颖峰的妈妈,告诉她说:“你们的孩子是个好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和丈夫和好吧!”
在父母离异的日子里,陈颖峰学习非常努力,期末考了双百,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队员”。爸爸妈妈向他祝贺,问他要什么奖品,颖峰流着眼泪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爸爸和妈妈!”他的话深深打动了父母的心,他们决心弥补过错,重新生活。半年后,他们终于复婚了。颖峰又有了温暖的家。
心理干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当一个人做成一件事,“潜能”就会释放出来。“我会做得更好,我能行”的能量,会让人快乐地接着做下去。苦难来临,经历是一中财富,它开发着人的潜能,潜能的开发过程,其实就是自信心培养的过程。人只要相信自己行,勇敢去实践,潜能就会开发出来。
面对生命,放弃不如珍惜
【成功案例】
“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小孩子是从哪里来的?”也许关于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曾问过自己的爸爸妈妈。
在澳大利亚的小学校里,关于生命的教育,已经进行了六十多年。当学生升入三年级时,家长们就会接到一封来自“家庭生活服务中心”发来的通知书:欢迎您和您的孩子一道,来学习关于生命的课程。
课上,老师首先从家庭说起:我们都有家庭,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孩子。然后,就放一部幻灯片:有一天,妈妈告诉孩子们,将会有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了。于是,妈妈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胖”。终于有一天,妈妈去了医院,回来的时候,抱着一个小婴儿……接下去就是具体地讲解,关于人体的器官,以及婴儿的形成过程。澳大利亚小学的这堂生命课,让孩子们懂得生命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爱自己的父母,珍惜已经拥有的生命。
心理干预:
作为孩子,应该知道妈妈经过 “天崩地裂”般的痛苦才赋予了他们生命,那么对于自己的生命,就没有权利去浪费它、糟蹋它,更没有权利结束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坚强地保持你的生命,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老师,为了所有关心你的人。了解了生命的来之不易,便懂得珍惜生命,热爱我们的生活。
要敢于说:一切全靠你了!
【成功案例】
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朋友讲了这样一件事:我的儿子是中学生,过去在家什么事都不关心,他的母亲很伤心。几年前,组织上派我去外地。离家那一天,我十分郑重地对儿子说:“我的妻子身体不好,我走后就全靠你照顾了!每天晚上睡觉前请你关好门、关好窗、关好煤气……拜托了!”作为父亲,我的“拜托”让儿子十分诧异,但他还是认真地点了点头。一年后,我从外地回到家时,妻子激动地告诉我:“你走后儿子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对我十分关心,尽职尽责,每天晚上按时关门、关窗、关煤气……”
孩子为什么变了?因为他得到了信任。信任能使一个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心理干预:
有些父母埋怨孩子自私冷漠、不会关心人,其主要原因是父母管得太多了,除了学习,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干,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一切全靠你了!”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家长对孩子的高度信任。想一想,我们成年人在赢得别人信任时,都会格外地发挥自己工作的潜力,更何况是孩子呢!
对成人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幸福的、快乐的;但是对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别人能理解、能接受、能感悟到,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
正如一句话说得好:你要做高山让孩子做小草,孩子永远是小草;你要做大伞孩子做小鸡,孩子永远是小鸡。换个位置,你做小草孩子做高山,孩子就能长成高山;你做小鸡孩子做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
鼓励孩子,讲出他的心里话
【成功案例】
我儿子小时候说话也有点儿结巴。我提醒他:“慢慢说,别结巴……”结果,他结巴得更厉害了。后来,我意识到:你提醒他“别结巴”,实际上是在提醒他“你结巴”,反而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我索性不去理会他这个毛病了,他说什么我都耐心听,慢慢地,他结巴的毛病好多了。
6岁时,儿子从幼儿园毕业了。我参加了他的毕业典礼。出乎意料――儿子大大方方地跟一个小男孩表演了相声!5分钟的相声,他说得十分流畅,没有一处结巴!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心理干预:
说话是一门学问。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学会说话。会说话是与别人沟通的一种重要能力。想让孩子成为会说话的现代人,要注意些什么呢?
说话的能力,通过勤学苦练是可以提高的。有一个孩子,小时候说话结巴,老师、同学都笑他,可他却立志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演说家。他喜欢看书,也喜欢到法庭听别人辩论。平时,他看到树林就对树林说话,看到小狗便对小狗说话,随时随地在学习演讲,后来,他的理想真的实现了。
其实,说话结巴的人往往聪明、思维能力强,由于“心理语速”比“口齿语速”快,才出现语言表达不连贯的现象。越是急于表达,就越害怕表达,于是便结巴起来。讲话,虽然出自口齿,但实际上是在用“心”。教孩子讲话,不是让他重复大人的语言,也不是让他讲套话,而是鼓励他讲出自己心里的话。
专家有话
信任?赏识?拥抱
儿童节即将来临,在我们周围,可能会出现面临各种各样挫折或者是困难的孩子,在灾难、困难面前,我们如何教会孩子成长,教会他们生命的意义,教会他们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灾难和磨练?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许多孩子及家长都认为,在一场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之后,对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那些有幸生还的孩子的父母们,学会如何让孩子快乐,如何正确的爱孩子显得那么重要。在这样不同的经历后,不管我们的孩子遭受了什么,父母要让他感受到来自大家和自己的爱,因为当你感受到周围的人都爱你时,你自然会产生回报爱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体验爱、收集爱,把爱化为对生活、对周围人的热情。在生活上我们要悉心照料,同时要经常给他们鼓励,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喝彩,信任他,赏识他,多给他们一些温暖的拥抱,把一次次困难和挫折当做最好的教育。
首先,爱孩子就要赏识孩子。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事例:在幼儿园里,一位妈妈说:“我儿子的画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还展示出来,我觉得怪难为情的。”另一位家长说:“你也别要求这么高,小孩子吗,只要他画得高兴就好。”在这位家长眼里,自己孩子的画是画得不好的,无形之中,孩子也会感觉到母亲对他的不满。有位伟人说过:“一个孩子一旦拥有了母亲的赏识,他也就拥有了大半个世界。”反之,母亲的不赏识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孩子的画画得不像就一定不好吗?其实,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表达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评价孩子的作品,应该注重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
其次,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其实老师把每个孩子的画贴出来是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体现了一种平等,是新的儿童观的反映,自尊心影响着孩子的现在和将来,决定着孩子的创造力、进取心及人际之间的关系等。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做有心人,要顾全孩子的自尊心。多肯定他的优点,强调他的信心,激发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使他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