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时间:2011-09-29 00:00:00浏览量:0

         当看到《养父》电视剧时,我突然想起曾有一位养父领着孩子来心理咨询治疗的案例:患者,男性,18岁,无业;家庭成员无精神病史。

患者出生后有养父领养,从小受到溺爱,性格固执、顽皮,喜欢恶作剧;上小学二年级,不断的打架闹事,欺负小同学,校方给其养父打电话,反应孩子在学校的种种劣迹,希望其养父好好沟通,管教。但其养父,认为孩子小,打打闹闹是正常事,并没有多加管教;小学毕业入初中,初一时因有三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后因表现太差及辱骂老师,打架被令退学;在家期间,不服从管教,顶撞、吵闹,甚至和养父母对打;后被送入工读学校读书,经常借故离校,多次盗窃公共财物;17岁进工厂,常矿工带朋友在家中吃喝玩乐,多次聚众赌博;18岁骑车撞人,一次因毒打他人致伤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北京心理咨询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有共同的心理特征是:情绪的爆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感、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及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及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缺乏罪恶感。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一、一直忽视或冒犯他人的权利,起自15岁前,包括至少下列三项以上:
1.欺诈,表现为了个人利益或者乐趣而说谎、利用假名或诈骗他人
2.不遵守有关法律行为的社会准则,表现为多次作出应遭拘捕的行为。
3.激惹和攻击性,表现为多次斗殴袭击
4.冲动性,或在事先不做计划
5.鲁莽地不顾他人或自己的安全
6.缺乏懊悔,表现为在伤人、虐待他人或在偷窃之后显得无所谓
7.不负责任
二、至少18
三、在15岁前病患者有品行障碍的证据
四、反社会行为并非发生在精神分裂症或躁狂发作的病程中。
    洛哈斯心理咨询中心缪志霞建议治疗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使用认知领悟疗法。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让他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一年后,心理医生在线咨询回访,其养父反应,孩子现在不再打架、闹事,在工作中也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偶尔会发脾气,但能很快调节!十分感谢缪志霞主任的帮助!


北京洛哈斯心理诊所有限公司 | 京ICP备1804131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100711号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空港街道安泰大街九号院20号楼1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