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欺凌问题

时间:2023-06-13 12:26:01浏览量:2

 * 欺凌的概念 

青少年欺凌问题是当前社会倍加关注的重点,心理咨询专业的教材中也涉及到这一问题。

心理咨询专业的教材定义霸凌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导致被伤害者感到无助和困惑的行为。欺凌往往是一种长期的、反复的行为,并且不是单独发生的事件。通过肢体、情绪、言语或综合性的形态,有可能是一对一、或是多对一、或是多对多的欺凌。

心理咨询专家缪志霞说,欺凌行为是指一个人或者一组人在意识到其行为可能对另一个人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有意进行行为,以侵犯、威胁或伤害另一个人的身体、心理、社交或者财产安全。这种行为经常反复发生,而且对被欺凌的人可能造成长期的伤害或困扰。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候在判断一些行为是否是欺凌行为时,我们还需要考虑行为的性质、频率、动机等多个方面因素,以避免过度简化和误判。

* 欺凌的危害

- 对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持续的影响。

- 对被欺凌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 对被欺凌者社交能力的影响,导致孤立无助。

- 对社会和家庭不稳定性的影响。

* 青少年欺凌的类型多种多样,在心理咨询专业的教材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身体欺凌:如推、打、踢、摔、掐、揪、暴力、吐口水、撕书、绊倒、扯衣服等行为。

- 言语欺凌:如取绰号、嘲笑、说粗话、颐指气使、叫嚣、奚落、说脏话、叫对方家长的名字、传闲话/八卦、辱骂等行为

- 关系欺凌:如排挤、排斥、威胁、鄙视、恶作剧、骚扰、歧视、恐吓、揭露隐私、嫌弃联合起来对付某人等行为。

- 财务欺凌:借钱/物故意不还、抢劫财物、故意损坏物品、偷窃等行为。

- 网络欺凌:谣言、八卦、照片、骚扰、威胁、辱骂、人肉、传播/泄露隐私等行为。

* 欺凌的原因

- 家庭因素:如父母的管教方式、家庭和睦程度等因素。

- 性格因素:如情绪稳定性、自尊心、攻击性等因素。

- 学校因素:如学校的氛围、管理方式等因素。

- 社会因素:如社会环境的文化氛围、暴力媒体的影响等因素。

* 容易被欺凌的青少年:

1.心理脆弱的青少年,如社交障碍、自卑、孤独等。

2.与同龄人不同的青少年,如体型、外貌、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使他们更容易成为欺凌的对象。

3.行为不受欢迎的青少年,如自闭、淘气、喜欢打闹或者表现异于同龄人的人容易被伯乐。

4.文化背景不同的青少年,如来自国外或者非本地的地区、家境贫寒或者在这个国家长大的学生可能会被异国同学欺负。

5.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的青少年,长期暴力、家庭虐待等经历容易影响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认同感。

6.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青少年,不善于察觉危险,也不会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特点并不是必然导致被欺凌的结果,因为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也会产生影响。所以不应该把类型刻板的套用在学生上,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和变化的特点,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如有需要请联系:

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北京洛哈斯医学心理中心》

著名心理咨询师:缪志霞

联系电话:15710013088

公众号:“洛哈斯医学心理”

咨询热线:400-0080-025

预防青少年被欺凌的方法,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实施:

1.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家庭沟通:父母需要在家庭中营造积极的氛围,鼓励孩子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在情感上对孩子进行支持和鼓励。

2.加强亲子关系:鼓励父母尽可能多地参与子女的生活,建立亲密关系和信任,让孩子能够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寻求自己的父母帮助。

3.教育青少年尊重别人:鼓励青少年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善的社区。父母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尊重和友善的思想。

4.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告诉他们如何判断和避免危险。

5.关注孩子的社交生活:父母不仅应该关注子女在学校的学习表现,还应该了解孩子的社交生活,关注孩子在校外的交往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6.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7.定期与教师沟通:与孩子的老师沟通更多的关于他们的学习和表现、社交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自信心,从而减少他们被欺凌的可能性。同时,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感到安全,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被欺凌。



北京洛哈斯心理诊所有限公司 | 京ICP备1804131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100711号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空港街道安泰大街九号院20号楼1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