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女孩,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父母经商,大专文化程度。据母亲介绍,孩子的语言发展从小就较晚,1岁半以后才开始说话,2岁以后才会讲完整的句子。两年前便有口吃现象,但不严重,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现在与同学交谈,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遇到集体讨论发言的情况,说上几个字便卡壳,急得满脸通红,嘴唇颤抖。不过,在朗读课文或唱歌时并不口吃。不明白怎么就有口吃了,求助于心理医生帮助。
心理医生咨询口吃是如何发生的: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总是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口吃也不例外,了解口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口吃的本质。那么,口吃是一个怎样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呢?不同患者身上会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来看,其发生过程经历与年龄因素三个阶段紧密相联:萌发阶段,恶化阶段、稳定阶段。1.萌发阶段
从患者年龄上看,此阶段的口吃绝大多数出现于6岁于15岁左右。原因很简单,在这个年龄段(5岁至10岁之间),儿童和少年身心发展都不成熟,所以最容易染上口吃。又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缘故,染上口吃更多表现在外部症状上,即语音节律失调具有一定习惯性,尚不具备口吃病的全部牲,尤其是还没有渗入明显的心理因素。因此,还不是典型的口吃,不过是口吃的萌发和初始阶段。
萌发阶段口吃,具有很强的习塑性,只要往后退一步,它就转化常态口吃;只要往前走一步,就成为一个真正的口吃患者,其关键在于口吃的态度。一般来讲,对萌发阶段的口吃发展方向人为地控制即容易又不容易,说它容易,是因为如患者始终采取不在乎态度,口吃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如同时还能得到家长和学校老师正确引导,将口吃消灭在萌发阶段。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容易因口吃而出现心理障碍,加一些家长和老师缺乏正确引导常识,口吃很可能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2.恶化阶段
恶化阶段的口吃是口吃发展中一个质的飞跃。特征是:具备口吃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其内容症状和外部症状都异常突出,在质上、量上,相当明显地不同于萌发阶段的口吃。恶化阶段的口吃患者年龄大多数都是出现在17岁至40岁左右。如患者对口吃越来越敏感,如处理不当,口吃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恶化起来。同非口吃患者一样,这个时期患者也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学习、工作、事业、社友、爱情、婚姻及家庭等问题,而口吃恰恰对这些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患者对自己的口吃会很重视和注意。若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在心理障碍作用下,口吃会越来越重,以致发展为恶化阶段。
3、稳定阶段
在完全失控的情况下,口吃不会无止境地恶化下去。稳定来讲,它包含两层意义:第一、由于发展的基础已经丧失,它不会继续恶化。第二、它是在恶化阶段基础上的稳定,但与恶化阶段又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是:心理特点明显淡化,尽管仍有突出的语阻性和习惯性,但是已经保持稳定,不再发展。
稳定阶段的出现是患者年龄变化规律必然结果。对多数患者来说,40岁左右至50岁以后,人际关系圈子已经基本固定,他们不过分担心和害怕周围人是否知道自己口吃,工作、婚姻和家庭问题已经基本定局,对口吃的妨碍作用已不太注意。60岁左右,对自己的口吃更是可以为常,几乎完全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