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恋师”的学生

时间:2018-01-25 00:00:00浏览量:0

  

        由于教师职业特点,师生朝夕相处,情感比较亲切。如此时身边出现一位富有才华、人格魅力,尊重、理解他们的独立意愿,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顺利步入人生的优秀教师,处于青春萌发期,可能在潜意识中对异性教师产生一种混杂着信任和崇拜、爱慕的微妙情感,导致“恋师情结”的发生。“恋师情结”多是精神上的单相思,被倾慕的老师往往并不知晓,偶尔有所察觉,大多只能以一种慎重、得体的态度,巧妙处理。随着时间流逝,得不到强化的情感会淡化,留下一缕美好而温馨的回忆。青少年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到了一定年龄阶段,不再开始能够比较理智地判断自己与对方在各方面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逾越的差距。多种因素作用下,原有的痴情会随自我意识的成熟而冷却消退。不要用激烈的行为来伤害她们。
如何善待“恋师”学生:
1.尊重学生的情感;
“恋师情结”是处于青春期的少数青少年可能产生的一种正常的阶段性心理现象。而且,由于闭锁性,“恋师情结”客观上很少给集体或他人造成危害。但是,过度的情感压抑和持续的内心冲突,往往容易导致个体的自我心理失调,诱发某些精神症状或病态人格的发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这种情感,以个别辅导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同时,要把正面教育与暗示性引导巧妙结合,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理智处理自己的情感。
2.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要不断提高青少年自我评价与评价别人的能力,这是减少和消除“恋师情结”发生的有效手段。同时,教师还要对那些识别能力差、社会阅历浅的青少年给予更多关注,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社会和人生,防止他们由于认知偏差和错觉,误把某些品德不良的年长异性当作“英雄”崇拜迷恋,甚至上当受骗,造成不良后果。
3.增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缺乏集体交往、与同龄人沟通不畅,是促发“恋师情结”的客观因素之一。如果青少年长期沉溺于“恋师情结”而难以自拔,在一个偶像的羽翼下,人的依赖性和自卑心理很难消除,而且容易造成将来和同龄人的交往困难。家长和教师应该多给孩子增加集体活动的机会,促使他们多与同龄人交往。
4.挖掘“恋师情结”的潜在动力作用;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成长过程中的这种美好情感和追求理想自我的强烈动机,迁移到更有价值的精神追求中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个人情感的顺利转化,使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正确教育和引导下,青少年“恋师情结”的消失和转化,无异于心理的一次精神洗礼,也是青少年对自我的一次超越和重新发现。


北京洛哈斯心理诊所有限公司 | 京ICP备1804131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202100711号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空港街道安泰大街九号院20号楼1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