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这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也曾经让许多的成年人产生了共鸣。在如今的社会,飞快的生活节奏,巨大的生活压力,错综复杂的情感与人际关系等等,都会迫使人们有一种想要回到小时候的愿望,似乎只要回到了小时候,一切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了。这是一种在成年人身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而言,他们从被父母保护的温室中走出,“你是我的幸福”这是离开父母所要面对的一个词汇,开始独立面对周围的人和事,自我决定一切,这对于他们的生活而言,是不小的变化。
患者基本资料:玲玲 女 26岁 北京
主诉:我都已经26了,却没什么感觉自己已经这么大了。心态依然很像个小孩,就像16、17岁的孩子,整个气息都是那样。但我也感觉很矛盾,因为自己毕竟不是小孩子了,以前的我从不在乎世俗一切,现在却很在乎。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感觉这样很累。 总觉得以前一点经历都没有,还活的很轻松、无负担,什么都不会在乎。而如今,经历了一点后,变成熟后的心态非常累。我也知道还是经历的不够彻底,处在小孩到大人的过渡阶段,但现在初尝了成熟点的滋味都觉得如此累,要是再经历下去,将会变成妖怪!极端讨厌现在的我,讨厌这五浊恶世把我变成这样,好想回到小时候的我,内心充实、简单快乐!
“青少年对于现实的反感与对于童年时期的向往,其实是一种逃避的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自身对于全新的社会生活不适应的否定态度。希望以“年龄小”“不成熟”作为借口,来逃避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与做错事时的惩罚。
心理医生分析:彼得·潘综合症症状:
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心理上拒绝长大,梦想做生活在“永无岛”上的彼得·潘。因此,出现了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综合症症状:
1.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发展,就容易发脾气,而不考虑后果。 2.依赖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生活,总是需要别人照顾自己
3.不敢承担责任,逃避诸如父亲、母亲这样的社会角色,迟迟不敢结婚或者不能拥有固定的人生伴侣,也容易频繁更换工作
4、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动关心别人,而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
5、难以适应社会或者被社会拒绝,容易遭受挫折,进而引发情绪混乱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因此,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会像孩子,逃避责任、逃避生活、逃避爱情,不愿去考虑长远的事情。并且常伴有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害怕被人拒绝等。这也许算不上什么严重的病状,但却深切影响着人们做事的态度,不容轻视。
心理咨询师建议:
成长是人生的必经之路,经历坎坷也是无法避免的现实,我们应该正视它,接受它,勇敢的直接面对,而不是一味的否定、逃避的态度。
1.端正认知,接受并顺应成长的过程.
2.与年长者及同龄人交流,汲取经验、产生共鸣.
3.通过自我暗示,积极的鼓励自己,敢于面对生活中的事件,敢于承担责任.
4.可以适当抱有对于童年的留恋,但应适度,不能过分的沉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