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怖症,属于一种常见的、损害社会功能、影响相当数量人口的慢性疾病。北京洛哈斯心理咨询中心缪志霞主任分析社交恐怖症发病年龄大多为青少年时期,是一种病程长、自发缓解可能性比较小的慢性疾病。与普通人相比,社交恐怖症患者更易独身或生活孤独,工作中会错过更多的发展机会。根据美国全国疾病普查,社交恐怖症年患病率为7.9%,社交恐怖症已成为继重度抑郁、酒精依赖后的第三大精神疾病。研究发现,约有20%的人过分害怕公开讲话和表演,据国内调查,社交恐怖症占心理咨询门诊的20%,女性多见。
案例:
张兵,男,35岁,国企管理者。主诉:我是一名国企工作人员。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但以前社会交往还算可以。并没有太多的问题。最近,领导对我工作的态度认可,面临工作环境的变化,我的睡眠总是不好,工作的调动使我需要经常演讲。我反应比较慢,在演讲过程中,总是结巴,但领导对此特别反感,他总是说我各种各样的不是。虽然有时是以相对轻松的口吻说出来,可是我一紧张,不知怎么办,脑子里一片空白,心跳剧烈,想上厕所,讲话时开始结巴起来,而且越来越厉害。现在,只要领导让我汇报工作,我就不知所措,有时更是招来同事的嘲笑。我知道其实自己是因为恐惧产生的,越想改变越严重。为此十分苦恼,请专家帮帮我。
缪志霞:以往有过类似情况吗?
张兵:回忆青少年时期,在学校上台领奖发言时,因紧张,出过丑!因此成绩下降的很厉害,和朋友的交往也慢慢疏远了。到了大学毕业,情况转好!
缪志霞:和同事关系相处的如何?
张兵:我自幼就有性格缺陷,我的成绩很好,有完美主义和强迫倾向,同事和我没有沟通话题。
缪志霞:和父母沟通怎样?
张兵:我的家庭环境不是很好,我的父母从农村来投靠在北京工作的伯父。父母经常为赌博的事情吵架,打架;到现在我的心里还是有影响,我没有结婚,找的女朋友必须是不能赌博!我很少能感觉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爱。上学时,我继承了我母亲的秉性:心高,好胜,虚荣。自从我那次演讲后,我无论怎么努力学习也不好,转学后才好起来。
缪志霞主任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很多资料显示社交恐怖症患者的发病与童年时期受到挫折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有关。众所周知,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个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心智水平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2.家庭环境因素:调查显示家庭环境内在的因素在社交恐怖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如过度保护,过度控制,过度批评。不良教养方式,父母尤其父亲对其缺少性感的温暖、理解、过多的拒绝和否认以及有关性的烦恼是社交恐怖症发病的主要影响因子。
3.童年期的生活事件:童年期的生活经历对个人的人格形成以及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的影响。童年期受到父母、老师不公平对待,或长期受到同伴的欺负,侮辱,耻笑,成年后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怖症。
1.暴露疗法:把患者放进他害怕的社交场合,开始他会感到紧张不安,流汗,然后通过放松法让患者逐渐放松,反复数次,直到患者逐渐适应令他紧张害怕的环境。
2.认知疗法:认知疗法的出发点是改变患者不正确的认识,如在与人谈话时,社交恐怖症的患者会因紧张不知该说什么,此时患者会认为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社交的失败,由此更加感到紧张不安。通过认知疗法改变这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