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患了广泛焦虑障碍,她对自己、丈夫,尤其对女儿的身体健康等一系列的事情都担惊受怕。每当吃完饭前,王女士都要在街上转来转区,恐怕女儿在回家路上遇到什么麻烦、危险。感到实在受不了的她,向心理医生求助。心理医生运用药物和其他治疗的同时,还给她僵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听完故事王女士说:“这不是瞎操心吗!天怎么会塌下来,地怎么会陷进去呀!”停了一会儿,她又说:“我好像就是这位“杞人”呀!”心理医生忙安慰她说:“你非常好的分析了问题,正向寓言中,劝慰‘杞人’的‘晓者’(即:讲道理的人)说的一样呀。”心理医生让她回家后仔细并好好想一想。几天后,王女士又到对心理医生说:“我不再去做‘忧天’的“杞人”,要做治疗自己心理障碍的‘晓者’。”
张先生患强迫障碍多年,认为强迫症状“去根”不容易,对治疗疾病逐渐失去信心。心理医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他。张先生受到启发。说:“无论多大的困难,只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能努力去克服它,我也会像90岁的愚公下决心挖空太行、王屋两山一样克服强迫障碍,我总有成功的那一天。”不必他人反复说教,张先生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努力启发、发动求助者身上固有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有多么重要。
为达到治愈心理障碍的目标,最重要的,莫过于教会焦虑障碍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能力支持自己,积极治疗心理障碍,解决在生活、工作和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患者不仅仅是心理障碍的痛苦的忍受者,也是自身心理障碍的治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