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在日本工作的中国藉女士给北京洛哈斯心理咨询中心打来了求助电话,希心理咨询能帮助她摆脱大地震给她带来的心理影响。她到底遭遇了什么样的心理“地震”呢?
主诉:我叫小静,今年23岁,前年诊断出焦虑症,大夫当时要给我开药,但我没去拿药,一直靠自己心理调节。虽然时而会发病,特别是在冬天,晚上经常会从梦中惊醒,但大部分时间感觉自己还能控制住情绪。今年3月2日,我因为工作去了日本,当时有时候还是会焦虑,但我觉得自己换一个环境,慢慢去控制调整,情绪就会慢慢变好。但是在3月中旬,日本发生了大地震。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害怕了,晚上总是会睡不着,还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出汗、心慌、发抖等。有时在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病,当时会感到特别的难受和恐惧。我应该怎么治疗呢?
案例分析:北京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认为,小静的情况很可能是由于来自外界的重大刺激给她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冲击,从而使她本来就较弱的心理素质难以承受,个人的心理免疫防线崩溃,自我的心理调节功能失调。通常,在重大应激性事件出现的3到6个月中,个体也会因为这个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后遗症”而感到焦虑、恐惧、痛苦,这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要特别注意,这种应激性反应本质上也属于焦虑的一种,表现为失眠、噩梦、灾难场面不断在脑海闪回、对特殊场所或事物的恐惧等。小静现在由于大地震而导致的“焦虑症”,有可能是以前的焦虑症状复发,也可能是地震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那么如何区分这二者呢?
焦虑的症状包括三方面:
(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最典型的是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固定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即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担忧。
(2)有精神运动性不安。表现为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大喊大叫,也可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
(3)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毛发竖立、心慌、脸发红发白、恶心呕吐、尿急尿频、头晕、全身无力等。
心理医生解析焦虑症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广泛性焦虑,一种是急性惊恐障碍。典型的广泛性焦虑是一种没有对象和内容的恐惧,表现为焦虑的严重程度和持久性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不相称,内容取决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变动,没有中心主题,也没有明确的倾向性,本人也不清楚自己整天到底在害怕什么。典型的急性惊恐障碍是发作性的,发作的间歇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发作没有特定场所、时间和特殊诱因,不可预测。发作时很突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生理症状:剧烈心跳、胸口疼、窒息感、头晕、全身发麻、呼吸快而浅等,同时患者会有强烈的恐惧感和人格解体感,常会害怕自己会死亡或发疯,有人会瘫倒、晕厥,有的会大呼求救,每次发作一般持续10-20分钟。
大多数人可以完全恢复,但病程长短不一,少数可能多年不愈,甚至人格出现相应变化。
因此,心理咨询师首先要进一步了解求助者的焦虑症状,确定求助者的焦虑症状类型,然后才能够对症治疗。同时,还要注意关注求助者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排查她是否还有抑郁等其他方面的心理症状。
心理咨询师诊断和治疗建议:从求助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环境三方面全面了解情况后,对其心理问题作一个初步的诊断。然后根据其具体的症状、发病原因给出治疗方案。首先要根据其当前的生理和情绪状态,确定是否有必要去医院精神科服用药物辅助治疗;其次,可以通过心理治疗中的认知疗法、叙事治疗等技术,为其进行系统的心理疏导,帮其重建积极面对当下,勇敢面对生活的心态,并教给她如何尽量把想法、情绪转变为实际行动,用行动来缓解焦虑情绪。同时,支持性心理治疗也很重要,心理咨询师会充分调动她的亲人、朋友等社会支持系统,在情感的支持下,更有助于她的心理状态尽早好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