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小康,男、17岁,家住湖北某镇,半年前随父母来北京。转入一所中学,由于方言差异觉得北方人说话听不懂,一句话有时让同学重复两三遍,才听清楚,为此和同学交流上出现误会和笑话。有的同学还笑他耳朵不好使,他很不开心。后来他觉得好多人都欺负他,认为北方人不那么善良,和他们说话害怕出错。“北方人说话不利索”、“同学常拿他开玩笑”、“老师偏心”、“和同学相处困难”、“学校环境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样”等等。回家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妈妈,妈妈却批评了他,一气之下,他便闹着要离家出走。
北京心理咨询分析青少年对环境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陌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的同时,容易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 洛哈斯 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咨询分析:小康在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遇到挫折,造成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把交往种种失败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同学对自己误解,导致心理封闭,失去与他人沟通的愿望,处于学生身份被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 环境变化对小康也产生一定影响。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想象中差别太大,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生活习惯冲突,饮食、环境等方面的不适应,自尊心受挫的失落感,自我价值感丧失产生的自卑心理。 人的健康不仅仅是躯体问题,还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整合问题。个体问题与整个人类的问题;自身问题与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问题。只有躯体与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是正在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是:
1. 要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适度的情绪反应。
2. 人格稳定、行为积极。
3. 悦纳自我和悦纳别人。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社会性健康的具体标准是:
1. 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不感到过分紧张。
2. 态度积极,乐于承受责任,不论事情大小不挑剔。
3. 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人的一生中面临多次环境的变化,如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就会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常使人的能力受到抑制,使人养成很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交往能力受到抑制,并还会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如头痛、头昏等,严重者会焦虑、失眠,影响学习,严重妨碍个人身心健康。